歷史中孔子造像的演變
儒家思想在我國有著深遠的影響,一直沒有間斷。孔子雕像的產生或源于孔子弟子對自己老師的追思之情,或源于對圣賢圖像教化作用的重視,或源于學生的祭祀之用。縱觀歷代孔子雕像,唐代以前的主要形式是壁畫和塑祥,東漢時期就出現了石刻畫像,宋代以降、卷軸畫、石刻畫居多。隨著儒家學派的精神突顯,特別是儒家的理學知識和思想越來越“俗化”。明代以后孔子造像更加的普遍,刻書業的發展,導致了《孔子圣跡圖》的盛行,到清代時則出現了神化孔子的《孔子神位圖》。孔子的真實形象到底如何,當時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最早的明確記載在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當中,其中也是說他“生而首上圩頂”,這時距離孔子去世已經三百多年了,關于孔子真實形象的卻是,使孔子造像從一開始就具有美化的特點,發展到明清時期的《神位圖》則將孔子完全神化了。 轉載請著名出處,玉海雕塑:http://zhengshijiuye.cn。
孔子造像的興衰和形式的演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歷代帝王尊崇孔子儒教的情況,體現出了各個歷史時期人們對孔子的不同認識和理解,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各個歷史時期社會思潮的指向標。孔子形象的視覺表現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和藝術的一個特殊文本,主要表現為繪畫和雕塑兩種形式。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思想文化的主題,深刻的影響了中國思想文化藝術和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孔子的形象已經隨著儒學的沉浮而內化為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的標志符號之一。對于儒學的尊崇、研究和宣傳在重視圖畫“成教化、助人倫”觀念的指導下必然離不開對于孔子形象的視覺表現,這種表現由于統治階級對于孔子后人的優待和孔廟的延續而帶有祖先崇拜的性質。不論是肖像式描繪還是雕像式的刻畫,孔子再也不是春秋時代那位教書先生,而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文化一個無所不在的象征,歷代孔子雕像的變遷已經遠遠超出了孔子雕像本身的視覺意義,折射出各個時期對于孔子極其儒學地位和影響有意無意的解構和重塑,也反映出各個歷史時期社會思想尤其是儒釋道三教的消漲關系,還可以從一個側面了解古代人物繪畫的脈絡和特點。然而,歷代孔子的形象卻不是儒學研究的對象,也不是美術史關照的個案,處于一種邊緣化的狀態,對于歷代孔子形象的研究,重要的已經不是孔子真實形貌的探求和再現,而是其在思想和文化構建中的符號性象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