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中不銹鋼雕塑設計要求、理念
雕塑設計的大整體觀,即雕塑作品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統一的并存關系。這種整體狀是包括雕塑在內的總體環境構成因素所形成的一體化。而傳統的雕塑制作更多的是把雕塑自身形態乃至自然形態的表現作為目標。在撐起的寫實主義創作模式制約下雕塑的任務似乎更多的是完成造型,而設計的意念相對薄弱。公共藝術環境中的雕塑設計是追求場所環境中的雕塑與景物之間特定的構成形式前提下的造型。以此為前提下能避免雕塑作品與環境出現相互分離的"不倫不類"的尷尬局面,避免雕塑因為破壞環境成為多余的累熬。 轉載請著名出處,玉海雕塑:http://zhengshijiuye.cn。
由于雕塑獨立存在的特征,往往使設計者將目標定制于作品本身的完整性,而忽略作品與環境的整體聯系。加上雕塑不可能放大直接放置室外,成功的環境雕塑不可能是簡單地將室內雕塑移植到室外。成功的公共藝術中的雕塑作品是特定環境的獨特的構想與造型。
雕塑設計的整體性包含了對雕塑設立位置的旋轉、內容形式、體量尺寸、色彩肌理以及周邊自然環境、建筑造型和雕塑的影響力范圍等方面的綜合考慮。從城市建設的角度看,公共藝術雕塑設計應是建筑序列化的一部分,是眾多城市環境內容所構成的交響樂章中精彩的音符,具有時代感的現代美特征。這就是要求公共藝術雕塑設計立項應根除盲目仿效,缺乏特色的和硬性添加,換之以城市長期規劃為依據,在人文、風俗、功能等方面進行定位,從而擬定雕塑的形式構成、形象風格、規模和材料等具體的系統方案。這個系統方案需有一個時間上的“提前量",要符合城市未來發展構劃,否則雕塑將成為短期行為,導致財力上的巨大浪費。
雕塑設計的大整體觀在新興城市的建設中較易實施和體現,尤其在城市的整體布局和雕塑的設置點的協調上有多樣的選擇可能。但在歷史悠久的古老城市,由于文化層的錯綜復雜的交疊,以及建筑、街道的組合以基本形式定式,在這種形態下雕塑的設置必然收到諸多條件的制約,如既定空間的限制等。在這種環境背景下,雕塑的雕塑又得起到連接歷史與發展兩大主題的效果。反之,這些多重因素又可成為雕塑設計的束縛。因此,在有古老歷史而又要具備現代化的環境中的雕塑設計尤其應慎重,要恰當地配置和處理好城市象征性雕塑、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性雕塑和大型廣場的裝飾性雕塑的區域劃分與鏈接。城市區域性的象征性雕塑和大型雕塑是整個城市構劃中的"畫龍點睛"之筆,不可過多地設置。其設置點以城市主軸線或流通的門戶位置為主,這對成城市整體的區域性氛圍作用頗大。
在局促空間環境中,過多的設置和填塞都會破壞環境整體氣韻。如南京四平路廣場,建成劉伯承紀念像后,另外兩座在體積、高度基本相近的抽象造型依然存在,這種情形減弱了此環境的視覺美感與主題的形成展現。在場所設立雕塑應注意主從關系與重點的把握不可多層重復,否則將會顯得無條理流于松散失去統一性。公共藝術中雕塑設計的大整體觀還應充分包涵和體現東方文明所具有的自然渾樸的藝術思想,追求物景協調、空間配置的自然和諧,避免使自然環境處理過度人工化。
公共空間場所的雕塑作品設計應把大眾的審美心態作為一個基本的學術課題來對待強調審美的公共性,強調作品與環境、與公眾的和諧親近的傾向。公共藝術中的雕塑設計應充分考慮"國情"、"民情"文化傳統以及觀賞者的各種文化層次。在題材選擇和構成語言上進行恰當的選擇和處理,做到"雅俗共賞"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公共"藝術,題材過于晦澀,設計表現過于個性化的作品都不適宜在公眾介入的場合設七另一方面,片面理解"雅俗共賞"而導致的圖解化和玩"時髦"的作品,也將大大喪失雕塑設計作品的審美魁力和藝術價值。這種操作將會丟失雕塑所具有長久的審美特性,成為短暫的"流行"藝術。
作為公共藝術中具有現代氣息的雕塑作品,大型公共空間的雕塑設計不一定遵循傳統的乖與量的語言,尤其是處在眾多大型建筑之間的情況下,采用新技術材料,用“有限度"的抽象和空間構成手法進行處理,有利于緩解巨大建筑給人所造成的壓抑感,營造出更適于人們活動的氛圍空間。在我國的城市紀念性雕塑中,南京下關解放廣場的《渡江紀念碑》雕塑是較成功的范例。這座作品集抽象、具象、平面與立體綜合,改變了單純以人物形象或以碑為主體的程式化處理。將雕塑的傳統語言同雕塑的現代構成形式有機結合,并符合不同距離層次觀賞,達到主題與形式的完整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