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財妝鑄的菩薩造像
館藏青銅貼金“菩薩坐像”,金箔斑剝,銅胎顯露,留有紅彩。菩薩高發髻,頭戴寶冠,冠中有化佛,佩瓔珞、耳飾、臂釧、腕釧等莊嚴具。菩薩袒露上身,胸前佩飾網狀U形連珠瓔珞,下身著高束腰長裙,腹前系帶、紅結極具裝飾意味。小腿裙褶呈圓弧形,曲走流暢,力道寫實,為明代衣紋特色。耳垂花珰,束發披肩,肩搭帔帛,帛帶繞臂垂至蓮座。整體造型端莊,容儀嚴凈,安然趺坐蓮臺上。蓮座前半部蓮瓣層疊交錯,后半部則無蓮瓣裝飾。菩薩坐姿端直,雙手舉于胸前,拇指與中指相捻,做說法相。冠中化佛表阿彌陀佛,代表頂戴受持佛之教誨,此為觀音菩薩的重要特征。 轉載請著名出處,玉海雕塑:http://zhengshijiuye.cn。
二、菩薩造像的題記銘文造像背后肩部帔帛上刻有造像題記,銘文記載:“萬歷四年六月/吉日鑄造/主持僧方□/同弟僧方和/緣首陳獻文/匠人溫文宣”,背后臀部位置亦刻有另一銘文:“父陳守仁弟陳/廷寶同發心自/財妝鑄佛像/壹尊祈保/子孫昌盛”。
從銘文得知此像造于明代萬歷四年(1576),陳氏家族為祈子孫昌盛,自財妝鑄發心所造,體現了民間造像的特色?!睹罘ㄉ徣A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泵鞔^音信仰更深入民間的生活,類別更多,此為一例。
自元代開始,由于尼泊爾工匠阿尼哥帶來梵式造像的影響,從此西天梵像風格便流傳漢地中土,造像的主流由漢式轉為藏式風格。這些漢藏混融的金銅造像,鎏金燦爛,紋飾華麗,工法精細,絕大部分都是宮廷所造。明清兩代,朝廷大力扶持藏傳佛教在中原傳播,藏傳金銅造像得以迅速發展,尤其是在明代的永樂、宣德和清代的康熙、乾隆時期,形成了金銅佛像制作的高峰期。
“菩薩坐像” 明萬歷四年(1576) 青銅貼金 H53×W3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