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雕塑將何去何從
有人說,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作為公共性與藝術性的雙重載體,雕塑之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功不可沒。無論是匠心獨運的主題性城市雕塑、標識性城市雕塑,還是美輪美奐的觀賞和裝飾性城市雕塑、風格性城市雕塑,都能以不同方式表征和延展著一座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只是近幾年的時間里,"雕塑亂象"一直作為媒體和公眾詬病的城市病理,被反復提及。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此前就公開表示,大多數城市雕塑"內容空泛、形式簡單,水平一般,徒有大構架而缺乏靈魂",同時也多"形式雷同,沒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指向"。轉載請著名出處,玉海雕塑:http://zhengshijiuye.cn。
今年10月底,廣州市就出臺了自己的第一部城市雕塑總規劃方案,并征詢公眾意見,由此揭開城市雕塑科學規劃管理的大幕。自然,在開始重新重視城市雕塑規劃的城市名單中,廣州既不是最早,也不是最晚的一個。1988年,《北京城市雕塑建設管理暫行規定》頒布,北京成為全國第一個發布城市雕塑建設管理法規的城市。1993年,文化部、建設部聯合頒布了《城市雕塑建設管理辦法》。然而二十多年過去,首善之區的雕塑建設未見明顯成就,老的法律法規也早已成為過去時--在新的時代形勢下,城市雕塑究竟應該何去何從?這也許是值得每座城市都認真思考、嚴肅對待的問題。
城市雕塑的前世今生作為一個舶來品,"城市雕塑"從19世紀末才自西方國家引入我國,又經過漫長的發展與停滯,直到改革開放以后才重新獲得生命。城市雕塑,顧名思義,必然是城市文化的載體。其功能一在裝飾與美化,使城市形象熠熠生輝,賞心悅目,這當中雕塑的作用不可小覷。再則是引導與塑造城市文化,雕塑的風格、空間、大小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市民的各類意識及審美觀念,進而也持續改善著城市的人文環境。可以說,城市雕塑在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早已成為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城市雕塑會歷經三個發展階段,即"開展城市雕塑運動時期"、"城市雕塑與本土文化融合與創新時期"、"開展全面的城市雕塑建設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雕塑方興未艾,呈現多元化趨勢,伴隨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的成立,我國城市雕塑發展也擁有了專業性的指導機構,借助各種國際城市雕塑創作營、國際城市雕塑大賽等平臺,逐步踏入了百花齊放的初步格局。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目前仍舊處于城市雕塑發展的初級階段,也暴露出"開展運動時期"的諸多癥結。首先,作為人文景觀,國內城市雕塑的公共文化屬性及文化創意普遍不足,能夠體現人文精神底蘊、彰顯公共文化特質的城市雕塑少之又少。君不見,羅馬立柱、裸體雕塑充斥高檔小區,叫賣小販、人力車夫林立各地廣場,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萬用元素"不銹鋼球":"書籍撐球""浪花托球""雙手舉球"等各式造型千篇一律,層出不窮,自娛自樂之余,對城市文化的建設而言,卻真是"沒有用處"。
其次則是與自然環境及城市整體環境不協調,美化不足,敗興有余。不少雕塑由于缺乏整體統一規劃,臨時起意、隨性而為,難免在色彩對比、材質選取、規格及標準、審美意境的營造等方面存在著"違和感"。再者,城市雕塑品質和品位也不盡如人意,藝術價值乏善可陳,廣泛存在著造型單一、用色失當、內涵表淺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