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是一種文化
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雕塑本身是一種技藝,而且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技藝。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心目中往往只注意到了它技藝的一面,而對它作為文化形態的一面卻有所忽視。或者,大家都承認雕塑是藝術,但要說它也是一種文化形態,則有人會提出疑義。舉個例子,不久前有人寫了一篇論文,題目是《論雕塑文化的內涵》,但卻遭到一些人的非議。有人堅持要把題改為《論雕塑的文化內涵》,理由是“雕塑文化”這個概念不能成立。轉載請著名出處,玉海雕塑:http://zhengshijiuye.cn。
其實,雕塑文化像電影文化、戲劇文化、詩歌文化一樣,在邏輯上和文理上是說得通的。雕塑不僅有自己的文化內涵,而且它自己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有豐富的內容可以討論。把雕塑當作一種文化形態,并非是人為的拔高它,而是因為它實實在在地具有這種品格。?為什么這樣說呢??先從雕塑與人們生存狀態的關系說起,人們(包括原始人在內)之所以用石頭、陶土以及其他材料做出立體的形狀,不只是為了視覺的愉悅,也有為了生存的功利目的,還為了交流思想感情和滿足精神的需求。所以,雕塑從產生的時候起,就是一種文化形態,是一種既與物質生產有密切聯系,又超越衣食住行等物質文化形態的精神文化。
當然,雕塑作為立體的造型,主要通過視覺感應和作用物人的心靈。即使從屬于建筑和周圍環境的雕塑品,專門起裝飾作用的雕塑品,也都具有這樣的作用,是它作為藝術綜合體的一部分起這種作用的。人們欣賞雕塑,第一眼是欣賞形式和風格語言,但這只是一個短暫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之后,人們便會對作品提出“問題”,這作品的內容、意義是什么,這要向我們傳達什么信息,表達什么思想或感情,它和我們有什么關系,等等。古今中外的優秀雕塑藝術都不是單純的欣賞品,而是與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宗教或其他意識形態以及風俗習慣有密切聯系的一種文化形態,例如王宮、廟堂、神殿或園林、墓室里的雕塑品,莫不是如此。
到了近現代,雕塑本體論和雕塑藝術自律性的理論被提了出來,雕塑本身獲得了發展,這是一種進步。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形式擴張。形式的擴張和形式主義的蔓延,是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出現的新問題。強調藝術的“原創性”,藝術形式和語言的不斷革命,是西方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征。近30年來西方藝術中討論“后現代性”和“后現代主義”提出質疑,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要矯正包括雕塑在內的藝術只關注形式語言而忽視自己文化品格的這種趨勢。
當然,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我們說雕塑是一種文化形態時,不要忘記它是作為藝術形式的一種文化形態,如果抹煞了它的藝術特征,它就不成為雕塑,與其他文化形式或活動沒有區別,它本身就失去其獨立存在的意義。總之,我們要正確理解雕塑也是一種文化形態的理論,不要把雕塑做成一種失去了雕塑特征的文化活動。所謂雕塑藝術的特性和特征,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的變革、科技的發展以及人們觀念的更新,不斷有所豐富和有必然的趨勢。例如,從上世紀70年代起在西方裝置藝術出現,雕塑與裝置的界限便開始有些模糊,使人產生一種錯覺,似乎雕塑已沒有存在的價值,將要為裝置所替代。
其實,藝術與自然科學不同,在自然科學領域,新的定律、原理和公式一量出現,早的仍然有存在的價值和存在的空間。藝術實踐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裝置藝術活躍的西方各國,傳統概念中的雕塑仍然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它既受到來自裝置凡的挑戰,也從裝置在獲得自革新的動力,它不但沒有被淘汰,反而獲得了新的生機。有些青年朋友懷疑自己,現在仍然在做雕塑是否不合潮流了,是否觀念陳舊了,等等,這些顧慮是不必要的。藝術品種有新舊之分,藝術卻不能分新舊,而要看它的創造價值。
用新的媒介和手段做裝置,如果沒有新的創意,邯鄲學步的地模仿西方,這種藝術活動也是毫無價值的。雕塑這種形式雖然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已經有豐富的遺產積累,但這并這并不妨礙一代又一代新人在這個創造領域里新的作為,因為變革著的時代賦予人們的新思想,會激發起人們新的創造激情與智慧。雕塑創造有無限的空間,我們對此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