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雕塑的空間建構
環境雕塑的空間建構摘要:雕塑空間、環境空間是環境雕塑的物質屬性,心理空間(審美空間、行為空間、文化空間)是其精神屬性,具有各自的價值或功能。從景觀生態上,環境雕塑空間的價值與功能是景觀空間的場效應。前者,從微觀展示其空間形態結構,是品質的表達;后者,從宏觀上呈現其在整個精神與物質背景下的諧調景象,是藝術氛圍的顯現。關鍵詞:雕塑空間;環境空間;心理空間;景觀空間;審美空間;行為空間;文化空間;空間,泛指具有長度、寬度和深度三維屬性的物質存在形式。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它是一種“圖-底”關系。轉載請著名出處,玉海雕塑:http://zhengshijiuye.cn。
[1]建筑學認為空間就像盒子,外部是建筑實體,內部就是空間,它們可以被組織、圍合或分割。環境雕塑的空間是其本質屬性,它包括形式、材料質感、色彩和光影、物質背景等要素,甚至,一聲聲呼嘯,一聲聲回音,也會讓人感到空間的存在,它們共同表現空間的品質與精神。因而,空間的關照不只是視覺感受,也包括情感、行為、文化等方面。因此,沒有空間,就沒有環境雕塑。整體把握其空間特征,才能真正認識環境雕塑的空間存在,這也是本文的目標。
一、環境雕塑的空間形態環境雕塑是一種物質存在,其物質形態是空間形式。作為空間存在,包括物質與精神屬性兩個基本方面。從物質屬性上,它的空間主要包括雕塑空間和環境空間,它們是環境雕塑的空間要素。其中,雕塑空間是受眾的審美對象,環境空間則是承載雕塑、受眾、構筑物、自然等的物質背景。[2]作為基址,環境空間是構成環境雕塑空間的基礎;作為背負雕塑、受眾、構筑物、自然等要素的基質,不僅成為環境雕塑的基墊,也是所有景觀元素的棲息之地。
雕塑空間與環境空間互相融合,彼此制約,從而達到視覺平衡。從空間的精神屬性上,環境雕塑的空間主要包括審美空間、行為空間和文化空間,它們從不同的角度激發受眾的心理感受與行為活動。因此,我們把這三種空間形態統稱心理空間。從景觀生態學,雕塑空間、環境空間與心理空間的諧調形成景觀空間,產生審美效應。因此,環境雕塑的空間形態實際上就是景觀空間,它的基本要素包括雕塑空間、環境空間與心理空間。
雕塑空間切入環境空間,是生成景觀空間的底線;環境空間承載雕塑空間,是托起景觀空間的物質背景;心理空間則是平衡雕塑空間與環境空間的砝碼。[3]當然,無論是從空間的物質屬性,還是從空間的精神屬性來看,環境雕塑的空間是藝術性、技術性、歷時性的統一,從這一點出發,環境雕塑的空間可能具有更多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說,一座環境雕塑在綜合因素的積淀過程中,隨著一天的時光變化,一年四季風霜雪雨的洗禮,歷史年代的遷移,社會形態的變更等等,其空間的含量是遠遠大于其落成初期的。二、環境雕塑空間的物質屬性環境雕塑是精神的物質化,要想深入把握它的特征,從物質屬性去研究其空間問題,是認識環境雕塑的出發點。(一)環境雕塑的雕塑空間雕塑空間是雕塑在環境中的本質空間,沒有雕塑,也就沒有雕塑的空間,環境雕塑也就不復存在。
就是說,環境雕塑是雕塑與環境的結合,是彼此制約、協調共融的產物。雕塑空間是由正空間和負空間構成的,它們是二位一體的。(1)雕塑的正空間是指雕塑的形體空間,就是能夠看見的雕塑實體部分。視覺上,它是高低不平、翻轉變化的凸凹形體,有色澤變化與形式美。觸覺上,具有材質與肌理感,可以被觸摸、攀爬、依靠;當然,還有其它感覺,比如動感、味覺,尤其是情感。
凡此,都有可能被雕塑空間所誘發、激活并被感染。如果,是寫實性的雕塑作品,可以被感知為人物還是動物,如果是抽象雕塑作品,可以感受其形式的韻律與格調。尤其是當代,如果雕塑僅僅是個符號,可以從其文化特征把握其文化價值。環境雕塑的正空間往往是決定作品成功的關鍵,因為,對于受眾,映入眼簾里的畢竟是雕塑的正空間。首先,受眾可以通過視覺感受,認識環境雕塑的尺度、造型、色澤、位置與朝向,從而對雕塑產生一個直觀的感受。
其次,雕塑正空間之間的開合、藏露與掩映,極大地豐富了空間表現力。再則,通過觸覺可以進一步掌握它的材質、肌理等,以切膚之覺,深入方寸,全方位把握它的物質向量,從而深入感受它的形式之美。當然,還應當包括運動覺、味覺等等。(2)雕塑的負空間一是指雕塑正空間對應的部分,也可以說,是貼附于雕塑、環繞其周身的反像,它體現正空間高低起伏的空間效果。如果剪紙作品類似于雕塑,而剪掉的部分就是它的負空間。
負空間具有內聚力,它制約著正空間擴張力的度,使形體的體量恰到好處。二是指負空間與環境空間的融匯、交叉部分,一般認為是雕塑正空間的投影,被稱之為占有空間,它是雕塑正空間產生的擴張力。它既包含負空間的部分,又統攝部分環境空間,是雕塑空間滲入物質背景空間的中介。雕塑正空間像一棵樹,立地生根,獨立于物質背景。雕塑負空間則是環繞雕塑的空氣,使受眾在與它的對話時,從視覺對象、交流場所等之間有一個相應的空間。
雕塑的正空間是負空間的界面,其凹凸、空洞和孔洞以及正空間之間的空隙成為負空間的物質表征。雕塑的正空間制約著負空間的變化,沒有正空間,就沒有雕塑的負空間;雕塑的負空間依賴于正空間的變化而變化,有怎樣的正空間,就有與之對應的負空間。雕塑的正空間變化是主動的,是雕塑家的出手處;負空間變化是被動的,是雕塑家的著眼點。雕塑家通過對負空間的反復推敲、斟酌,然后,將自己的意念固定為物質形態——正空間。對于視覺感知,雕塑的負空間拉開了正空間之間的距離,緩沖了正空間對視覺的壓力,調節了視覺的疲勞,緩沖之下,不斷調整刺激的節奏以激發視覺欲望,主動引導視點在正空間與正空間之間、正空間與負空間之間以及負空間與負空間之間的運動與跳躍。
(3)雕塑空間的本質特征雕塑空間是構成環境雕塑空間的本質要素之一,它的造型、尺度、色澤、位置與朝向、材質、肌理等,決定其景觀空間的寬度、廣度、深度與物質向量。同時,它也是引發和決定環境雕塑精神向量的標尺。首先,雕塑空間形態是物質性的。無論是正空間還是負空間,都是以物質形態來表現審美觀念、傳承文化精神、傳播社會信息的。它是雕塑家經過獨立意識、綜合各種因素后的精神物化過程,也是其最終的物質體現。
其次,就是雕塑空間形態的異質性。由于雕塑空間變化的不定性,導致雕塑空間變化的異質性:從物質層面來講,任何一件雕塑的制作過程中,從造型創作與設計到材料工藝制作沒有一處是相同的。另外,雕塑空間具有聚合力,包括擴張力和內聚力。雕塑的正空間具有擴張力,主要體現在雕塑形體的膨脹感與外溢感;雕塑的負空間具有內聚力,它與正空間的張力正好形成對比,主要是控制雕塑形體的體量,將其壓縮在適當的范圍里。用麻袋裝土豆談論雕塑空間,非常形象:土豆試圖掙脫麻袋,就好比正空間的擴張力;麻袋試圖攏住土豆,猶如負空間的內聚力。
雕塑空間聚合力的具體特征是,雕塑的正空間擴張力強,其負空間的內聚力就弱;雕塑的正空間擴張力弱,雕塑負空間的內聚力就強。再一點,雕塑空間的特征決定了雕塑的審美特征。可以說,由于雕塑空間的特征不同,每一件雕塑所展示的審美效應是根本不同的。(二)環境雕塑的環境空間環境雕塑,指的是放置在環境當中的雕塑。雕塑是客體——入駐者,環境是主體——承載者,主客體的有機結合構成其空間的基本架構。
其中,環境雕塑的主體——承載者,作為空間形態即是環境空間。(1)環境的實體空間是指承載雕塑空間的物質背景,其類型比較多,按照自然形態,包括天然草場、土地、石坡、河流、水面等。按照人工形態,包括廳堂院落、建筑、街心花壇、大小廣場、游園、人工水面等等。環境的實體空間環繞著雕塑空間,是環境雕塑的外圍,也是協調空間關系、襯托雕塑的物質背景。作為空間的物質形態,環境的實體空間與雕塑空間是不同的實體,前后搭配,互相襯托,彼此呼應,使雕塑審美特征更鮮明,環境氛圍更濃郁。
其次,實體空間起著搭橋的過度作用,它將雕塑空間與更為廣泛的景觀空間聯系起來,擴大了空間的審美向量。(2)環境的虛體空間是指雕塑正空間與環境雕塑實體空間之間的部分,也可以說是雕塑正空間與實體空間之間的空隙。作為虛體空間,其產生的機制是來自雕塑正空間的控制,或者來自雕塑正空間與物質背景之間的界定,或者來自實體空間與雕塑正空間的圍合。環境的虛體空間與雕塑空間之間是相互溝通與融合的,環境的虛體空間直接與雕塑的負空間互相融匯,把雕塑空間帶進一個更為廣泛的空間——環境空間中。特定的虛體空間寬幅,把雕塑空間護擁在適當的視域范圍里,從而,以更佳的環境效果展示雕塑空間。
虛體空間的合理布局,關系著整個環境雕塑空間的審美向量與價值。超大的虛體空間,致使雕塑空間體量過小,雕塑空間與環境空間之間過于疏松。而過小的虛體空間,又會顯得雕塑空間體量過大,雕塑空間與環境空間之間過于擁擠。環境的虛體空間生成具有關聯性。具體來講,環境的虛體空間只有通過環境的實體空間與雕塑空間的結合而形成,相互關聯,缺一不可。
其次,環境的虛體空間的尺度取決于環境與雕塑的范圍與大小,環境的實體空間與雕塑空間的規格是衡量其標準的準繩。(3)環境的實體與虛體空間關系環境的實體空間是虛體空間的界規,它的變化勾畫出虛體空間的基本形態特征。這些形態諸如:角落、花壇、街心、廣場、廳堂等等,它們可能是開放性空間、半開放性空間,或者是比較封閉的空間。由于環境的實體空間與實體空間之間、或環境的實體空間與雕塑空間之間的距離作用,構成虛體空間的基本架構。從不同角度關照環境的實體空間,得到的視覺形態與效果是不同的,景隨步移,不斷變化。
環境的虛體空間給雕塑空間提供了落腳的空間。同時,也成為觀賞者近距離觀察雕塑的落腳之處,人們可以游走其間,環顧雕塑。不僅如此,借助環境的虛體空間,人們可以觸摸、甚至攀爬雕塑,全方位感受雕塑的審美價值。三、環境雕塑空間的精神屬性從精神屬性上,環境雕塑空間其實就是心理空間。按照它體現的層面,心理空間可以從審美、行為、文化等角度,分別被稱之為審美空間、行為空間或文化空間。
(一)心理空間的形態結構從形態結構上,環境雕塑的物質表征構成心理空間形式,雕塑空間、環境空間作為心理空間的物質形態構成要素,彼此融匯,互相依附,對應環境雕塑的物質屬性,雕塑空間、環境空間共同構成了心理空間。它是精神與意識的關照與體驗,它包括創作主體與受眾欣賞主體的心理狀態。從結構關系上,雕塑空間、環境空間是組合性的。其中,雕塑空間是心理空間的主體,是產生心理效應的原動力和能量場。雕塑空間造型的藝術化,是心理空間藝術感染力的前提。
它的環境空間是環繞與支撐雕塑空間的平臺,支持心理空間的物質背景。環境雕塑中,作為心理空間的雕塑空間只有依托良好的環境空間,才能真正體現環境雕塑心理空間的審美向量;而環境空間則是烘托雕塑空間和受眾關照雕塑時的場所。顯然,心理空間形態是由環境雕塑的物質空間決定的。每一件環境雕塑的空間形態不同,其心理空間也隨之變化。可以說,沒有一件環境雕塑與另一件相同,也沒有一件環境雕塑的心理空間與另一件一致。
就心理空間的層面而言,審美空間、行為空間、文化空間是環境雕塑物質形態心理層面的不同映照。(二)心理空間的基本功能環境雕塑的心理空間具有不同的功能,其中,審美效應是審美空間的基本功能,它是發揮行為空間與文化空間功能的載體;行為空間功能的實現則是審美空間的感召,而文化空間的功能是審美空間的延展。(1)審美空間的藝術功能審美空間是由視覺感知向心理透射的直觀表現,它的精神實質是審美效應。因此,對于雕塑家和景觀規劃師,審美空間主要體現其審美格調與理念,傳達審美信息;對于受眾而言,審美空間的藝術功能主要是審美感受,以及受眾的審美評價。具有審美沖擊力、強大場效應的審美空間,會引導受眾感受藝術之美。
審美感知是最高的精神享受,審美愉悅的快感能夠解放受眾的無窮壓力,即使這種情境是瞬間的事,同時,它能夠提高受眾的審美能力、培養積極向上的精神、陶冶情操。另外,只有審美空間的審美效應,才能夠引導受眾在關照審美空間的基礎上,進入其它層面的精神活動。(2)行為空間的交流功能行為空間作為受眾溝通與交流的場所,主要是滿足休閑、娛樂和溝通與交流的要求。受眾關照雕塑時:一種是,純粹是滿足審美要求的。游走于環境雕塑之間,達到審美愉悅就足夠了。
另一種是,受眾游憩與環境雕塑之中,完全出于休閑、娛樂的需要。在這種充滿藝術情境的場所里,他們更快樂。再一種是,受眾選擇這里,主要是借這樣一個環境,更好地達到溝通與交流的目的。當然,這種劃分過于機械。事實上,這些活動是相互夾雜的。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所有受眾到這里的基本理由,完全是其審美空間的感召。因此,從實用角度而言,環境雕塑行為空間的交流功能是在審美空間藝術功能基礎上,延伸了它的功能作用。(3)文化空間的積淀功能環境雕塑不僅是藝術媒介,也是社會文化的重要標志,被譽為人類文化的見證與里程碑。從功能上,環境雕塑的文化空間對于受眾是一種耳聞目染的作用。這種作用不是審美空間瞬間能夠發生的,也不是行為空間短暫能夠實現的,而是一個長期的熏陶和積淀作用。
從受眾的審美出發,它的體現方式是一個反復的浸潤,如同日常生活一般,在時間的累積過程中,文化的價值才能夠逐漸顯現。(三)心理空間的基本特征心理空間是內在空間,是受眾在與環境雕塑對話過程中的感應。它以不同的心理或精神層面,反映出受眾在審美、行為、文化等方面的一種狀態。審美空間的藝術關照、行為空間的情感交流、文化空間的性情陶冶,是不同于物質價值的精神力量。對于受眾而言,是提升人文素養、培養高尚情操的巨大推動力。
(1)審美空間的藝術觀照審美空間是心理空間的表層部分,也是環境雕塑藝術感染力的原點。其動力的強弱、能量的大小是其審美價值的決定性因素。如果,一件作品沒有審美價值,其他功能就免談。作為審美對象,受眾關注環境雕塑的目的,是從空間的角度把握其審美價值的。因此,環境雕塑所展示的是審美空間的藝術向量,其審美效應是關乎成敗的關鍵,也是展開情感、陶冶性情的橋梁。
(2)行為空間的情感交流行為空間是受眾情感溝通與交流的場所,是心理空間的中層部分。如果,審美空間使受眾體驗了美的價值,獲得了審美愉悅;行為空間則是推動受眾溝通情感、交流思想的場所。可以說,審美空間的藝術享受,使受眾感到,再也沒有這樣的藝術情境更適宜交流了。任何人步入這樣具有藝術情境的場所,心情都將釋然,充滿愉悅,甚至,心曠神怡。(3)文化空間的性情陶冶它是心理空間最深層的部分,如果說,受眾的審美修養、溝通與交流能力是由淺表并觸及中層,而文化修養則是其深層的內涵。
一個人的情感、行為與意識最終是通過文化素質體現的。作為環境雕塑的文化空間,對于受眾的作用是陶冶。四、環境雕塑的景觀空間按景觀生態理論,環境雕塑其實是藝術景觀,但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雕塑空間、環境空間與心理空間是其構成要素。可以說,它的景觀空間就是要素之間組合融匯、平衡與諧調的視覺效果或空間景象,也可以稱之為景觀效應。
其中,心理空間是它的主體,雕塑空間、環境空間是它的客體。按照“格式塔”原理,環境雕塑的景觀空間是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照與對應——雕塑空間、環境空間與心理空間的同構,不妨稱之為“同構景觀空間”,簡稱為景觀空間。較好的景觀空間的建構,完全取決于雕塑空間、環境空間與心理空間的藝術性、協調性和秩序性。借物理學說法,環境雕塑景觀空間是一個充滿藝術能量的場,能夠生發出場效應,并對受眾產生引力。[4](一)環境雕塑景觀空間的功能雕塑空間的體量、心理空間的耐性、環境空間的承受力是建構景觀空間的關鍵,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構成較好景觀空間的基本前提。
因此,景觀空間的三要素缺一不可,互相依存。在雕塑空間的激活下,發揮景觀空間藝術氛圍與意境;在環境空間的依托下,發揮雕塑空間的審美價值;在心理空間的支撐下,平衡協調,發揮景觀空間的藝術效應。(1)雕塑空間的景觀功能在心理空間的支點上,一邊是雕塑空間,一邊是環境空間,缺一不可。雕塑的大小決定雕塑空間的范圍,它是平衡景觀空間的一個砝碼。從造型藝術上,雕塑空間是建構環境雕塑景觀空間的藝術要素,是發揮“同構景觀空間”藝術效應的主導,也是激活這一空間的鑰匙,它要求雕塑家一定要具有良好的專業素質和景觀意識。
從環境藝術上,某個環境空間是否適宜雕塑空間的建設,是環境雕塑“同構景觀空間”建構的決定性因素。雕塑空間最大特性就是擴張性,它通過獨特的造型形式與風格、語言與特色,使其感染力遠遠超出了自身的物理空間。它透過雕塑空間觸及環境空間,以同構的景觀空間效應,激發受眾的藝術情感,這種擴張性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其感染力遠遠超出一般物質的誘惑。其次,雕塑空間具有融入性,只要有適宜的環境空間,它可以隨時融入到這個環境空間里。雖然,在環境空間的制約下,雕塑空間必須受到環境空間的約束。
然而,一旦雕塑空間融入環境空間之中,決非機械地與環境空間并置,它有豐富環境空間的巨大聚合力。對于景觀空間,雕塑空間的擴張性與融入性,直接受到環境空間的制約。如果,不管環境空間的基本條件,不考慮雕塑空間的形式與內容,任意擺放雕塑,會造成一種惡果——惡性融入。這種強行侵占環境空間的行為,不僅雕塑自身的藝術性大大減弱,也使環境空間遭到人為的破壞。(2)環境空間的景觀功能環境空間包括自然環境空間、人工環境空間及歷史環境空間,歷史環境空間包融在自然環境空間和人工環境空間中。
自然環境空間可塑性很強,只要條件允許,環境雕塑就能建立。人工環境空間相對自然環境空間就有限定性,建立景觀空間,必須具備相應的空間條件。有的雕塑會豐富空間,有的可能會破壞空間,有的空間根本就不需要再放雕塑。在自然環境空間或人工環境空間中,若曾經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這種空間更具特定意味,如果利用得當,將具有無窮的藝術感染力。環境空間的特點是具有收容性,可以接納適應這一空間的雕塑,自然環境空間更是如此。
環境空間的另一特點是景觀性與生態化,它表現在,雕塑空間應當符合環境空間的需要與心理空間的平衡。既要表現雕塑自身的審美價值,也要達到景觀空間的綜合效應,絕對不能把景觀空間看成是雕塑空間與環境空間的數量疊加。(3)心理空間的景觀功能心理空間是景觀空間的主體,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它是均衡雕塑空間與環境空間、建構環境雕塑景觀空間的支點,也是諧調雕塑空間與環境空間的準繩。心理空間通過受眾視覺感知,調整和均衡雕塑空間與環境空間關系,它顯示了心理空間的直覺性。
不同的藝術家以不同的視覺感知去建構環境雕塑的景觀空間,不同的受眾以不同的視覺感知去審視環境雕塑的景觀空間。因此,這些都是通過直覺經驗完成的,不可能存在統一的規范。另外,從視覺感知的習慣、方式、態度等方面,不同的時代、國度和民族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對環境雕塑景觀空間反映的審美價值也是不一樣的。特定的心理素質,使雕塑家、景觀規劃師等選擇和探索自己的創作風格;也使受眾以自己的審美情趣審視世界,大家總是按照一種習慣去對待景觀空間,這可以說就是心理空間的習慣性特征。(二)環境雕塑景觀空間的類型空間的變異均以實體為轉移,景觀空間同樣如此,它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
有多少環境雕塑,就有多少景觀空間。盡管如此,不無規律可循。從視覺角度,景觀空間可分為三種類型:平遠空間、高遠空間和深遠空間。第一、平遠型景觀空間在這種空間里,受眾與承載環境雕塑的基址處于同一高度,無論是單體或者是組合,環境雕塑尺度不高、體量不大,一般不會超過受眾的視線。它把人的視野展開、拉平或引向縱深,受眾只需左右巡視,前后關照,放眼望去,即可把握環境雕塑的全局。
它是一種展開的方式,寬廣開闊,流動性很強。第二、深遠型景觀空間這種空間一般是下沉式的,它們有水池、下沉式廣場、下沉地帶等,還有一種情況:承載環境雕塑的基址與受眾處于同一高度,但是,雕塑的高度很低,貼敷于地面。在這種物質背景下,環境雕塑多在受眾視線的下方,需要俯首觀望。這種空間對視線的控制性比較強,由于受眾處于俯視狀態,視覺范圍相對比較集中。第三、高遠型景觀空間這種空間無論怎樣一種基址背景,主要是環境雕塑高度超過了受眾的視線,人們必須仰首觀望,才能夠把握其全貌。
特別是一些超高型的雕塑,直接把人的視野拉向上方。它崇高、雄偉,引人人勝。這一類雕塑多數是紀念碑、某一區域的標志,為數不是太多。[5](三)環境雕塑景觀空間的特性環境雕塑的景觀空間類型并非統一模式,它們彼此相互交叉與滲透,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特性。首先,環境雕塑景觀空間是充滿藝術性的空間,無論是崇高或優美,還是悲壯雄偉,總是以景觀空間散發出來的藝術效應。
其次,景觀空間的藝術境界是其藝術氛圍透射出來的,且只有通過受眾的感知才能夠發揮效果。從審美上,藝術氛圍是審美對象,藝術境界則是受眾的主觀感受。它是一種深層的審美體驗,能夠凈化受眾的心靈,物我相忘。另外,景觀空間是雕塑空間與環境空間的適度對比、合理協調的控制與有機的統一,是深化空間氛圍和意境的保證。通過適宜的控制,更好地強化整個空間氛圍與意境。
環境雕塑的景觀空間,不是雕塑空間與環境空間的堆砌,也不是三要素相加或并列,它是雕塑空間、環境空間、心理空間因素的整合與同構。因此,景觀空間的再造性是諸物質與心理因素的整合,只有在景觀空間協調控制下才能顯示其再造性。景觀空間的整體優化性,也就是雕塑空間與環境空間的最佳布局。環境雕塑景觀中,雕塑空間與環境空間是最佳的平衡,任何一方過量或不足,都會使景觀空間黯然失色。結語環境雕塑的空間不僅是雕塑家、景觀規劃師的著眼點,也是受眾的關照對象。
如果,分析物質與精神屬性是從本體的角度看待環境雕塑空間的,那么,研究景觀空間是從視覺的角度去看待環境雕塑空間的,彼此之間,各有側重,缺一不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雕塑與環境研究》成果,編號:05DF118,有刪節)注:[1](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藝術與視知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3月版。[2](芬)約·瑟帕瑪著,武小西、張宣譯《環境之美》,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3月版。[3]鄔建國、余新曉著《景觀生態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版。[4][5]于俊峰《環境雕塑與景觀的空間建構》,《雕塑》1998年第3期。
本文由合肥雕塑公司整理編輯。